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我開方的「3/7原則」 俏女巫的古中藥秘方
醫師學生反應,很多病人初診來時,都開3天左右的藥,以為3天藥就會好才是對的(如果病發了1-2天,立即好是可預見的,但病症都超過半年的就別想3天,更何況很多都是長年累積的慢性病?)。當3天後回診沒好轉,就會對醫師要求很多,
「xxx還沒好」,「還是會覺得不舒服」,「要吃多久藥」(那要問你啊!你這病症多久了自己說!…要我肯定這樣回答),但是我們學生醫師都是暖男暖女派,都很溫柔,然後一切默默承受,我覺得有必要讓大家了解我學生開方的方式。
其實學生開方方式是我教的,「3/7原則」。
3,是第一個3天藥。
先開3天藥,主要是要看「服藥3天後,與3天前未服藥時」,有沒有比較「不舒服」。(不是看有沒有比較舒服比較好)
如果學生依我開方方式用藥,都是藥簡力專,一個處方的組成不到十味藥是常見的。當藥越少,其實力量時越強越專注的,也就是說今天同樣一包水藥,如果30-40味藥的水藥,跟8味藥煮出來的水藥,喝下去的反應相比,30-40味藥的水藥如果變好,也只會好一點點,變差也只會差一點點,要達到快速的治療效果都要蠻久的;如果今天是8味藥煮出來的水藥,變好時會比30-40味藥的水藥好轉得快,但開不對時,也會比30-40味藥的水藥變差得明顯。
3帖藥看有沒有不舒服,主要是重症患者。依我過去經驗,濃度較高的水藥,處方如果不是「100分符合」,3天內必定有十問變得更差。
為什麼要開3天?因為在症狀不合,十問有變差前早早發現,早早調整處方,才不致於壞事。
舉個例子,以前有位中風加腦瘤的老人,服藥後前3天只說小便變好等等,以為處方可以繼續用,服用一星期時越來越不對勁,才發現原來一星期沒大便了。
可能對家屬來說,小便、口渴、汗多、關節問題等都比大便重要所以忽略,但對我來說,大便那些不重要的症,是要確認有沒有變差。如果這位病人在3天時就發現大便開始沒有,就不會吃到7天,越吃越不舒服了。
「3天藥後,症狀十問沒變差,代表處方可以。有任何一個十問3天後變差,代表要調整處方。」
如果3天藥後十問有一個小問題,我就會調整,一樣3天,一直到3天藥是「十問都沒變差(可以持平)」,那就到下一個7天藥的階段了。
7,代表7天藥後,要比較好,要看到症狀有改善的。
要知道中藥是偏性很強烈的,不可能吃7天沒變好也沒不舒服,既然前3天確認沒變不好,7天應該就要看到「跟7天前比起來,十問以進步或持平為主。」
為什麼也會有持平?當然不排除有些症狀真的太久了,是需要時間的,比如血糖等。
但7天應該「客觀」跟7天前比較。為什麼強調「客觀」?
很多病人真的很「主觀」,好了的地方不說,一直說還沒好的,其實很多醫生真的是因爲這樣,也跟著心急,然後開始為了你說「還沒好的症狀而加減藥」,同時我也看很多時候,主方對,加減不對反而後面容易症狀反覆。
但追根究底其實是醫師對自己也不夠有信心,病人這時來強調還沒好的地方就讓醫師也急了,處方更亂、或是主方是對的,因為有病人「十個問題只講2個還沒好(8個變好不說)」,後來處方越改越糟了。
所以也請各位朋友去持學生看診時,先了解3/7原則,學會「客觀陳述每個症狀」很重要。
「變好、持平、變差」,每項都要說。
患者跟醫生間才能建立同等意識平台,這樣對療效才能「客觀的顧及到整體」了。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