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原來中醫把脈不是最重要?望聞問切這樣用才是關鍵

某天遇到一個科中業務,聊到他就醫經驗
「那天醫師問我會口乾舌燥嗎?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呢,好像乾也好像不乾,怎樣才算乾啊?我也不知道自己乾不乾呢」

「要我看你想那麼久就不問了,直接望診就好了」(我就是很怕浪費時間的人啊)

「蛤?口乾舌燥怎麼望診?」

「看唇看舌頭啊。唇舌乾就是會口乾舌燥」

「哎呀,我還被醫師罵怎麼連這點小問題都不知道」

「這個啊,可能以前學的望聞問切不夠」

「可能是因為這位醫師是以把脈為主吧」

我常跟同學說
#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缺一不可
#因為可以交叉驗證

要知道有沒有口乾舌燥
可以把脈(切診)
也可以問患者(問診)
更可以像我這樣自己看(望診)
但是問診是主觀的,脈診也是主觀的
個人主觀認定就一定是嗎?
這時我會很龜毛的要求 #客觀症狀
像你看唇舌,你跟我看到是一樣的
乾不乾也不像脈的主觀認定落差太大
這時患者如果問診說會口乾
我們望診也是唇舌乾
兩種診察都給出同個答案
那就是 #交叉驗證

醫師開的處方要依患者症狀
交叉驗證過的症狀錯誤性低
當然處方開起來準確度就高

所以線上課時我常提醒
#不要只用一種診察方式
最常見就是只把脈
或是只問診,只望診
這對患者症狀都不夠精準

如同警察辦案
案發現場,需要拍照、掃指紋、收集毛髮兇器….
如果只拍照,其他都不做
或是只收個兇器不拍照不掃指紋
又或者只掃指紋,但沒拍照
都很難還原當時脈絡跟情形
那又怎麼談到找出兇手?

所以《內經》講得很好

#望聞問切_四診合參

基本上缺一不可

身為一位醫家
只會把脈,如同只掃指紋不會拍照
只會問診,如同只收集毛髮兇器
那又要怎麼去談辨證後的療效呢?

#不僅醫師學生要望聞問切都學好
#非醫師在線上課學到的四診也要多加練習運用
#沒有比你更在意你自身健康的人包含醫師所以愛自己跟家人請好好學習古中醫自利利他吧
#現學現賣你們會口乾舌燥嗎從哪知道?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