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古中醫原文分析!原來古中醫並不推崇出大汗喔!


古中醫原文分析!原來古中醫並不推崇出大汗喔!

趁著連假要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一直寫文建議大家避免出大汗(這跟主流推崇要運動出汗不同我知道)這觀點來源是跟古中醫經典的《傷寒論》有關


開始前先暖身一下

✅ 出汗不好,難道不出汗最好?

也不是,依原文有表症時
我們是要微汗的調和身體陰陽,但沒表症時
並不需要

✅ 原文有近 1/2 在講出汗後出現什麼病症及用方

也就是說,病症是從這些出汗或傷陰血津液(水分)而延伸下來
反過來說,若不想有後續病症,一開始就要避免出汗或傷到陰血津液
(等下說明)

✅ 符合易經陰陽原則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兩儀就是陰陽
無極怎麼樣生太極?
跟「動」有關
一動是不是就易出汗?
所以才有了陰陽
而汗為陰,汗出多了陰陽自不平衡就有疾病了

所以真正陰陽平衡要退回去無極
這個要靠修佛修行了
目前看到的都還在處理陰陽層面_而非退回無極階段

接下來是原文六經分析
若沒興趣者可以先跳出了XD
知道這篇結論是不要亂出汗就可以了

 

📒 原文分析|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到底是什麼?

這幾次線上課下來我最深刻的體會
就是古中醫無法發揚得很好
最常見問題是
誤解或超譯原文本意

其實了解原文也不難
就是原文歸納,不要加入自己理解的方式
但這也很難做到
因為人在學習一個新的東西時,很習慣把不懂的套到自己既有的系統上來內化
這在很多同學身上看到
(我不太建議同學看太多後世對傷寒雜病論的註解,沒有立場的歸納是比較能呈現古中醫的邏輯的)

今天想談的是《傷寒論》中
太陽、少陽、陽明(病)
太陰、少陰、厥陰(病)
原文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

我先省略掉歸納的原文
(篇幅限制,有興趣請自行篇納)
六經病名表達有兩種:

1️⃣ 陽氣與陰血(精津液)的盛衰程度

比如三陽病
太陽有表症外、汗出是最常見的字眼
不管是自汗還是被攻出汗,反正汗出來
後面就易先引起太陽病

少陽病口苦咽乾、嘔吐目赤…
比起太陽的表(層)發熱
更是裡熱的表現
而定律就是津液少熱症就盛
所以可見少陽病比太陽陰血津液更少

到了陽明病,裡熱又更盛
石膏的煩(裡熱的主要症狀)、渴
梔子的身熱不去心中懊憹、黃疸、汗出的劑頸而還
消化系統乾結出現的不大便六七日…
以上等等都告訴我們
陽明病時熱極盛而陰血津液極少

所以三陽病是什麼?
一個陽氣尚足陰血津液不斷喪失其造成3種不同嚴重程度的病程名字

三陰病呢?
從厥、(自)下痢、小便自利、利不禁、脈細小弱、不渴、口中和…
講的是一個陽氣虛加上陰血津液虛而不斷喪失_其造成3種不同嚴重程度的病程名字
(為什麼太陰厥陰有熱症?自行思考這裡不花時間)

2️⃣ 三陰三陽有時在講的是十二經絡

比如少陰咽痛,相關咽痛處方
裡面講的少陰病
就不是上面說的陽氣陰血多寡問題了
講的是少陰腎經
或是吳茱萸湯講到屬陽明時
它講的是陽明胃經跟陽明大腸經
我白話一點稱消化系統
所以吳茱萸的頭痛、嘔吐、胸滿
直接是消化系統的症
(頭痛為什麼是消化系統以前寫過可以爬文唷)

了解了原文中六經病的意思
也就明白為什麼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要把六經,從太陽病一直順著講到厥陰病
而不是像《金匱》一樣分病類
(當然,陽明是講得比少陽前面的,也有原因,如果這篇打完後我還沒厭世再來寫)

陰陽有一個定律
傷寒論告訴我們這個定律
病最初是太陽病,從出汗開始
所以我會說沒有前面出汗的問題就不會有後面這些病
這一切就是原文的陰陽定律

當然,如果更廣泛的說
也不能單講出汗(會先講出汗因為最易傷陰血)
傷寒論中有 1/3 – 1/2 的原文
最前面都會寫出汗、吐、下 (白話就是攻大便致拉水)
各種出汗水分流失、吐到胃液出來(也是水)
拉到水出來…

以上等等只要是陰血(水分)的流失
才有了後面的症狀,最後原文中才會寫處方

它是定律
既然是生病的定律
我們就要看源頭從哪開始
先出汗才有太陽病,才開始後面病症的延伸

那我們日常出汗就要注意避免亂出汗
吐拉到陰血水分流失比起出汗比較難
但也是傷陰血水分,我們盡量不要做
(比如吃瀉藥啊,催吐…)

對於出汗這件事
眼睛看到汗就是出汗
微汗可以但原文也不是生病都微發汗只有表症會微汗
口咽乾就已經是傷陰血水分了

寫了那麼多
其實是想讓大家了解到所謂陰陽
陰陽是有定律的_了解定律不僅有助於醫師辨證開方
更重要的是辨證開方
眼睛看到汗就是出汗
更重要的是衛教治未病的部分

這篇不論有無看懂
我只想表達避免亂發汗悶汗
或推崇運動出汗
畢竟這不是我說不行
而是古中醫醫聖張仲景的意思
我只是個翻譯罷了
(每次講到這句都想到葉問的台詞😂

就像我一直說的
每個人體質不同
有相同病症也不一定代表問題一樣
想清楚了解自己是什麼狀況 並且該怎麼處理
可以上體質自療師線上課
裡頭都有詳細解說
有興趣的可以私訊我們粉專詢問喔

說出汗為百病之始真不為過
看完這篇還不後悔要看整本古中醫專有名詞解析書的跟我說
不過也有同學說體自療線上課學四診比較實在回去看原文又更懂了
我個人是建議四診要學原文很懂也要會用
————————————

🔺古中醫體質自療師認證班線上課👉 詳情請點我

🔺上完就能吃對東西的食療課👉 詳情請點我

🔺俏女巫新書看這裡👉 購書連結

🔺爬文搜尋

❤️食療x養生line社群👉🏻https://bit.ly/3G4eFpC

❤️客製化個人養生諮詢👉🏻https://bit.ly/3MBjisV

//

本粉專以古中醫教學為主

專業的古方運用在課程中會詳細教學若有相關需求,請報名課程學習專業處方切勿自行投藥,以免加重病情的複雜度喔!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