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西醫血虛==中醫血虛 俏女巫的古中藥秘方
很多剛來學習的醫師學生,都習慣學校的教法,就是面青貧血,我們用當歸類像四物這種補血藥。
我以前剛臨床,當然也是這樣用,你說效果好不好,短效可以,而且好像不錯,用久了有些會上火,有些會口太乾、也有皮膚變乾的。(這時一般醫師都會疊其他方,我是比較喜歡思考有沒有更好的開方法)
後來也隨著對經方的辨證更了解,發現了張仲景的當歸、白芍等藥,藥證並不包含貧血的人(大多這種方劑在用的時候,臉黃暗反而常見,並不呈現西醫面青的貧血樣)。
又再一段時間,開始發現面青或西醫說的貧血的人,蹲起頭暈,平時也會貧血頭暈,用歸芍類補血有副作用問題,不能長久用,回到體質辨證,用苓桂朮甘湯,反正頭暈越來越好,氣色也變好了(有的還血紅素低也變好)。
在學習跟經方的臨床體驗中,一次次的經驗與反饋後,你不得不說,要學好經方,把西醫既有觀念丟掉真的很重要,沒辦法丟掉的,沒有一次次的臨床,其實很難體會原文的隱含意義。
太多的經驗後,也讓我學會望診,在開出苓桂朮甘湯時,西醫貧血的患者會是我的一項檢視指標(有助於服用一段時間後,看看貧血是否也改善)。
而且張仲景真的很厲害,像苓桂朮甘這樣表陽虛的處方、呈現的症狀是水道系統相關的小便不利問題,為什麼跟西醫的貧血有關?原本都想不到,但當你了解了苓桂劑的原理,白朮的藥證,又可以理解了。
#好想開直播講原理但題目好大講好久
#回想到上回去台北慈濟講授時前兩小時都在補一些基礎的經方生理學才能開始講處方
#還好線上課可以暢所欲言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