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備課時看到這一句:「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讓我想到現在很多小朋友發燒感冒,多少媽媽使用悶汗發汗的方式。明明臨床上10個小朋友,八到九個都是少陽病的感冒發燒,不是真的表證要用汗法。
少陽發燒感冒本來應該和解,媽媽都喜歡發汗(不管你是西藥還中藥,還是悶汗),甚至現在很多中醫都開發汗劑,結果你就看小朋友和出來退,24小時內就燒,基本上這種就是不對證,不對證是要調整思路,找出對的方,可是大多數的人看到出汗退燒,想說現在燒回來,再給他發汗退一次好了。
這樣無限循環的一直汗法,嚴重會譫語,其實這一條條文要講的是津液發散太過,很容易轉為陽明。的確臨床上,尤其是台灣小朋友,特別多少陽陽明併病,香港人可能因為會用涼茶,比較不會有陽明問題(但有用太過變太陽或陰病體質不少)。
所以還是那一句話,奉勸各位媽媽小朋友發燒,不要老是發汗退燒,以前講過很多次了,這次再囉唆講一下,請回去多爬文,以前也分析過一些處方,大家可以簡單地學習運用,出汗退燒如果24小時內又燒回來,代表問題不在表,出汗是沒有用的,而且太常出汗,對身體是有害的,所以建議要用汗法,最多兩次,醫師也是一樣,汗法處方真的不用開太多,開1付其實就很夠了,你一次開三付,吃了沒效還是沒效,而且傷到病人津液。
津液傷會易轉陽明,會傷到胃,消化受影響,有的小孩易便秘,有的小孩易下痢,有的易肚子脹,胃口也稍差,很可能都是發汗太過而成的。

好喜歡這篇文章😊按下列按鈕分享給朋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